现代女性的妆容离不开粉底,我们靠它均匀肤色,遮盖瑕疵,让我们的五官更清晰显露出来。粉底早在百年之前就出现了,那个时候粉底还不叫粉底,使用也并不广泛。
粉底最早产生于古埃及贵族阶层,贵妇们使用红褐色和玉色的矿石粉末作为粉底,涂抹在脸颊上,塑造出立体容颜。
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,在《齐民要术》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,最原始的制粉方法,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,使其沉淀,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“粉英”,然后放在日中曝晒,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。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,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,直到唐宋时期,人们制作米粉,仍然采用这种方法,比如以细粟米制成“迎蝶粉”。
在宋代,则有以石膏、滑石、蚌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“玉女桃花粉”。
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“珍珠粉”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的“玉簪粉”。
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“珠粉”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“石粉”等等。
从那以后,这个秘密从王室流传到民间,使用白铅和白蜡混合而成的粉底,成为17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女性的身份标志。
本和韩国的宫廷贵妇用白铅加上糯米、水银等混合物来做粉底,打造白色的妆容,使她们看起来像白色的年画娃娃。这种以白铅为主的粉底虽然制作简单,但均匀度和持久性都不好,过分死白,就像戴了面具一样。
资生堂第一个宣布“白色时代”的粉妆退位,并且于1906年推出了黄色与肤色的粉底。日本人认为,这样的粉底会给人高贵感,所以该粉底一经推出即被一抢而空。